北塘炮台遗址

日期:2021.06.02 阅读数:177
						

 

 

北塘炮台遗址位于滨海新区永定新河(蓟运河旧河道)入海处的南北两岸及周边沿海地段。明朝嘉靖年间,为防倭寇骚扰,在北塘河口东、南两隅各筑高垒一座,上置铁炮,史称“北塘双垒”。

清代前期的百余年间,北方沿海地区平安无事。北塘炮台撤防废弃,仅存基础,成为文人雅士登高揽胜、凭垒观潮之地。乾隆四十四年(1779)编修的《宁河县志》中,京师士人将北塘炮台冠以“北塘双垒”之名,选入“宁河八景”之一。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鉴于英军北犯大沽口,清王朝派讷尔经额任直隶总督,负责加强海口防务。自此,北塘炮台重新设防和重建。1841年,讷尔经额将北塘炮台扩建为5座,共有炮位20个,至此,北塘炮台形成严密的防卫格局,与大沽口炮台相互呼应,形成犄角之势。1859年进一步对北塘炮台进行了加固,增强了炮台的防御能力,增加大炮、火炮数量,北塘营驻兵增至1600人。至此,北塘炮台规模达到全盛时期。1859年,僧格林沁实行“弛防”,把北塘炮台的守兵和火炮全部撤到营城。此时的北塘,作为海防重地竟无兵把守。

1860年,从北塘登陆,不费一枪一弹,轻取北塘炮台。1871年,李鸿章重新对北塘炮台进行了整修和加固。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犯大沽口,在北塘炮台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最终因李鸿章强令撤退,致使炮台失守。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北塘炮台终被拆毁。

1995年,北塘炮台遗址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2013年,北塘炮台遗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塘炮台是明清时期的北方重要海防要塞,兵家必正之地。鸦片战争后,作为大沽口防御体系的北翼,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40多年时间,同大沽炮台一起共经历了多次保卫战,为抵御列强入侵发挥过重大作用。北塘炮台是研究我国近代史、军事史的珍贵的实物史料;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掠夺中国,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屈辱历史见证;是开展国情教育、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历史教材。

 

 

保护现状:

保存下来的北塘炮台遗址共有5处,均为1901年拆除后的遗存。其位置及现状,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

仁正营炮台遗址:位于黄海北路与京津高速交口东北处。现遗存有炸开的炮塔和台基。炮塔为混凝土浇筑,圆形无顶,入口处两侧有阶梯直通塔顶,内壁有大、小两种炮弹型储弹凹槽。

左营炮台遗址:位于黄海北路与北塘大街交口西北侧,蓟运河南岸,与右营炮台隔河呼应,扼守河口。现仅残存三合土夯筑的炮台围墙一段。

右营炮台遗址:又称“北炮台”,位于三河岛上,蓟运河北岸。右营炮台原本与陆地连在一起。1970——1972年,开挖永定新河时,北塘口北移,直冲北炮台遗址,因为炮台的基础坚硬,不易开挖,绕遗址两侧通过,使北炮台遗址形成孤岛。因其地处永定新河、潮白河、蓟运河的汇合处,1983年岛礁地名普查时被命名为“三河岛”。岛上残存多处三合土夯筑遗迹,已建成遗址公园。

仁副营炮台遗址:位于北塘河口北岸至义胜营炮台遗址之间。当年海口一带,满目盐碱咸泽,唯仁副营炮台周边荆枝丛生,草花繁密,故而得名“花营”。现仅存炮台三合土夯筑残墙一段,已建成遗址公园。

义胜营炮台遗址:位于北塘河口北岸中新大道西侧,是遗址群落的最北端一个遗址。遗址上有多处混凝土和三合土建筑的炮台残垣。北京军事博物馆门前收存的义胜营大将军铁炮即为此处之遗物。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