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

日期:2021.06.01 阅读数:15
						

大沽口炮台位于滨海新区东炮台路1号。1988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口炮台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清政府在海河南、北两岸各建砖木炮台一座,称“南炮台”、“北炮台”。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0-1842年):清政府对大沽口炮台进行了重点建设:南岸添建炮台2座。材质为砖石,设有炮位可安置百斤至万斤的大炮,并在炮台前添筑防潮坝、土埝、土垒、土炮台、壕沟、品字形陷坑、拦江铁索等附属设施。炮台驻兵2000-3000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8-1860年):英法联军曾于1858、1859、1860年在大沽口发动3次入侵。在此期间,清政府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加建,南岸3座大炮台,北岸2座大炮台,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威武镇守海门高处。在北岸另增建石头缝炮台1座,炮台数达到6座。

清同光年间(1862-1908年):受外国列强入侵的威胁,清政府继续加强炮台防御能力建设。经过历次修整,至1900年,两岸共建有5座营盘,其中南岸3座(南岸营盘、草头沽营盘、南滩新营盘),北岸两座(北岸营盘、石头缝营盘),首次修建了发电所、电信局。布置了水雷、旱雷、沉船障碍、拦江索等。

1900年6月“庚子事变”中,八国联军借口讨剿义和团,派出32艘军舰、26000人军队集结于大沽口外,图谋夺取大沽口炮台。经过激战,击毙、击伤侵略军255名,击沉击伤敌舰6艘。由于直隶总督裕禄奉行清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炮台官兵孤立无援,寡不敌众,终于失守。炮台失陷后,大沽海口防线崩溃。八国联军直入天津、北京。

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第八条规定:“废去大沽口及直隶各处炮台”,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天津临时政府拆毁,现存遗址即是拆除后的遗存。

此后的百余年中,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它是中国人民不畏列强、抵御外辱的见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意志。多少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到此凭吊,追忆历史,祭慰忠魂。毛泽东曾于1919年、1952和1954年三次亲临大沽口炮台,体现了伟人对大沽口炮台所承载厚重历史的崇敬。

 

保存现状:
  大沽口炮台由北岸炮台遗址区、旧海河口及海河故道、南岸炮台遗址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遗址地表自南向北分布着威、镇字、海字三座炮台遗存。2017-2018年分别对海、威字炮台进行了本体修复。另有北岸炮台遗址一处。其他遗迹埋藏在地下。
  威字炮台位于海河大桥东侧,镇字炮台、海字炮台以南,海河南岸。它是一座圆形炮台,三合土构筑,经修复保存完好。仿建引道(马道),台顶、垛墙。 
  镇字炮台位于威字炮台北侧,是大沽口炮台群中的主炮台,是一座方形炮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对其破坏最为严重,仅保存了炮台的基础部分。
  海字炮台位于镇字炮台北侧,是一座方形炮台,三合土构筑。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