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制碱厂旧址

日期:2020.06.15 阅读数:198
						

起始年代:1916年

地理位置:位于原新华路7号,新华路立交桥东北夹角处。

保护级别:滨海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自1791年法国人路布兰首先制取纯碱开始,世界制碱工业已有百余年历史。而当时的中国却靠用天然碱溶化成碱水再凝成块的“口碱”作为食用。“口碱”质劣价高且极不卫生。19世纪末,洋碱开始在中国大肆倾销,致使大量黄金白银外流,当时主要生产厂家是英国人卜内约翰和门洛特维创建的“卜内门股份有限公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进口中国的洋碱减少,致使价格猛涨,民用碱奇缺,上海、天津等用纯碱作原料的工厂纷纷停工,给民族工业造成极大恐慌。以范旭东为首的爱国实业家决定自己动手创建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

1916年,范旭东在成功创建久大精盐公司的基础上,积极筹划以盐制碱,被誉为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

起初,办碱厂有两大难题:一是主要原料原盐税金过高,如不免税则无法经营;二是当时制碱技术极为保密,工艺流程需要自己摸索。对此,范旭东等创办人一面积极想办法争取用盐免税;同时,组织陈调甫、吴次伯、王小徐等技术人员进行制碱工艺试验,并于次年冬获得成功。

1918年11月,范旭东等人在天津召开创办大会,决定募集资金30万银元,兴建“永利制碱厂”。由范旭东任总经理,陈调甫为总负责人,刘仲山主管工程,张月三主管材料运输,林铁庵主管财务。久大精盐公司的成功和范旭东的社会声望,使很多人应募入股,总资金远远超过30万银元。

有了资金保障之后,范旭东派陈调甫赴美学习,同时在美考察碱业、寻求设计、订购设备、广招人才。陈调甫经范旭东介绍结识了纽约华昌贸易公司总经理李国钦。在李国钦的协助下聘请工程师孟德(W.D.Mount)主持完成了碱厂总体设计。设计虽由美国人主持,但具体工作由中国留学生担任,其中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侯德榜也被聘请参加设计工作。

1919年,陈调甫携带图纸回国,开始建厂工作。经创办人研究,决定能够自制的机器设备交由上海大效铁工厂按图制造,不能自制的由国外采购。同年冬天,占地约300亩的永利制碱厂破土动工。厂房中有两座钢筋水泥高楼,堪称制碱的心脏——蒸吸厂房(北楼)和碳化厂房(南楼)。北楼高10层,当时被誉为东亚第一楼。南楼比北楼矮一层。

 

【永利碱厂建厂施工现场

1920年5月,永利制碱厂召开第一次股东会,推选范旭东、景韬白、李穆、张弧、周作民、聂云台、陈栋材为董事,推选黄均选、董陀公为监察。董事会推选周作民为董事长,范旭东为总经理。9月,农商部批准永利制碱厂注册,定名“永利制碱公司”。公司设在天津,督导塘沽建厂。

1921年,经李国钦介绍,获得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出任永利制碱公司的总工程师。10月,侯德榜回国,主持工厂建设。制碱的机器设备庞大笨重,安装极为困难,在缺乏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完全采用人工和土法安装。

1924年 8月13日,永利制碱厂正式出碱。但是,开始生产出来的碱颜色红黑相杂,无法销售。至次年3月,因主要设备干燥锅烧坏,全厂停工。  

垄断苏尔维法制碱技术的卜内门公司一直担心永利制碱成功会挤掉其在中国的市场,这时乘机提出与永利“合作”,但遭到永利的断然拒绝。为渡过难关,永利派遣技术人员再次赴美考察、学习制碱技术,还通过调动“久大”资金和向银行贷款,支持永利制碱厂渡过难关。在侯德榜的指导和美国技师G.T.李的协助下,永利制碱厂的技术人员对苏尔维制碱技术和设备进行了多项改进。

1926年6月29日,永利碱厂重新开工,终于生产出雪白的碱产品,其质量完全可以与卜内门的洋碱相抗衡,范旭东为其取名“纯碱”,并确定商标品牌为“红三角”,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制碱工业企业。8月,“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最高荣誉金质奖章,为民族工业争得了荣誉,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基础。

1930年“红三角”牌纯碱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1930年,“红三角”牌纯碱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上又荣获金奖。很快,新产品烧碱也研制成功,年产量达到81吨。

永利在十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中,熟练地掌握了苏尔维法制碱的工艺、设备和管理,积累了一套完整生产管理经验。1933年,侯德榜编写的英文制碱专著《纯碱制造》在纽约出版发行,冲破了70多年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封锁,揭开了制碱技术的奥秘。

1935年后塘沽永利碱厂全景

 

到1937年,永利制碱厂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纯碱年产量达55410吨,烧碱产量达4040吨,资本总额550万元,职工900余人,职员105人。

1937年8月,日军占领塘沽,永利、久大两厂拒绝与日寇合作,领导人带领技术生产骨干撤往四川。12月,日军强占永利制碱厂后,便想尽各种办法,企图让他们的掠夺行径合法化。由伪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和日本华北开发公司出面成立“合办”公司。不久,这个“合办”的公司就正式隶属日本北支那开发公司的华北盐业公司。

 

 

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永利、久大厂房

 

撤至四川的永利制碱厂选址距离重庆五通桥500米的老龙坝建厂,称这里为“新塘沽”。由于从国外采购的机器设备遇到运输困难,建厂计划未能实现。后采用路布兰法设厂小规模制碱,还生产烟煤、焦炭、陶瓷等生活产品,以供大后方的工矿企业和人民生活所需。

 

四川五通桥永利川厂厂址

在川厂建设过程中,以侯德榜为首的永利碱厂技术人员,经数年研究,创建了新的纯碱制造技术。侯氏制碱法是查恩法的发展,虽然也是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但它是将合成氨法和氨碱法联合起来生产。利用合成氨的二氧化碳生产纯碱,生产纯碱的废液,又作为生产氯化铵的原料,从而使原盐的利用率达到98%以上。这样既简化了生产流程,又降低了产品成本,并且可连续性大规模生产。侯氏制碱法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方法,是中国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卓越贡献。

侯氏制碱法(联碱法)生产纯碱与氯化铵流程示意图

1945年8月抗战胜利。8月下旬,久大公司董事长景韬白邀集永利、久大老职工约10余人重返塘沽,组织护厂队保护工厂。10月4日,范旭东在重庆沙坪坝病逝。经过艰苦努力,11月初,李烛尘与彭九生接收永利、久大,仅用3个月便渡过难关,开工出碱。但在国民党统治下,企业每况愈下。

1949年1月塘沽解放,上级党组织为永利派来干部,发动职工对机器设备进行大检修,2月11日重新恢复生产。5月6日,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来厂视察,使成为企业主人的职工们深受鼓舞,不久纯碱日产量就达到127吨,永利制碱厂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

1952年7月1日,永利主动申请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全国实行公私合营的第一家企业,由此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7月1日,久大精盐公司也实行了公私合营,由政府委派陈西平兼任永利、久大两厂厂长。同时,“侯氏制碱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发明专利,发明人为侯德榜。后来在侯德榜的提议下,“侯氏制碱法”更名为“联合制碱法”。

1954年4月2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永利制碱厂视察,勉励工人们要当好企业的主人,使碱厂对国家有更大的贡献。

 

1954年4月2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天津碱厂(左起:杨尚昆.陈西平.滕代远.李烛尘.毛泽东.黄火青)

 

1955年1月1日,永利制碱厂与久大精盐公司这两个密切相关的企业合并,定名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简称“永久沽厂”。

1958年11月4日,朱德委员长来碱厂视察,为永久沽厂题词:“把你们的工厂尽快地建设成综合性的化工基地”。

1958年朱德为碱厂题词

 

 

1968年,永久沽厂更名为“化学工业部天津碱厂”。自此,“永利”出色地完成了它所担负的使命,成就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一段辉煌的开创史与奋斗史。曾经的永利制碱厂以“天津碱厂”这一崭新的面貌与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中国大型综合性化工骨干企业,继续开创民族化工业的新篇章。

2015年,永利制碱厂旧址被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滨海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现状】

永利制碱厂旧址现存比较典型的代表性建筑为白灰窑和科学厅,。科学厅位于正门南侧150米处,坐南朝北,单层建筑,双坡反水屋顶,灰色窑口砖墙,保存完好。白灰窑于2015年被整体拆除移至万达广场东侧保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