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海神庙遗址

日期:2020.07.07 阅读数:198
						

起始年代: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

地理位置:滨海新区海河南岸大沽坞路27号,天津市船厂厂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内。



大沽海神庙始建于清朝初年,最初只是一个民间小庙。关于大沽海神庙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长芦盐法志》:“顺治六年建海神庙”。

康熙三十四年(1695),辽东盛京(沈阳)、锦州一带闹粮荒,康熙帝采用海运的方式,用巨舟发仓粟出大沽口,以济辽东。通常来说,从大沽口运粮至东北是以往鲜有的,而此行却乘风破浪在短短三天的时间内就将粮食送至灾区。康熙认为行程顺利,是海神相助。为报海神恩德,康熙拨银重建海神庙。建造工程经二年完成,康熙御赐碑文,并御题“敕建大沽口海神庙”匾。这一历史在清圣祖(康熙)《御制海神庙碑记》中有记载。

海神庙是当时大沽地区最为宏伟壮观的庙宇。共三层大殿,大小房屋80余间。前殿为海神殿,御制殿额:静洪波。殿中供奉着面目威严、手持长鞭的海神爷。中殿为观音阁,又名“望海楼”,楼顶高悬明灯,专为海船引航。殿额为“潮音清梵”,供奉着普渡众生解脱苦海的观音菩萨。后殿为水母殿,殿额曰“涵育厥后”,奉供着面目慈祥的水之母,四周陪伴着鱼虾贝类。庙院中央设祭坛,为皇帝祭海之用。此时的海神庙,“朱甍碧瓦,规制崇宏”,成为皇帝东巡海神庙拈香祭海、民间祀拜的重要场所。

大沽海神庙因辽东海运赈灾而敕建,倍受皇家重视。1726年(清雍正四年)6月,雍正皇帝亲临大沽海神庙,又御制海神庙碑追记海路赈灾之事,祭封海神。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亲临海神庙瞻礼,题写了诗、联、匾、记。此后,每逢年节佳日,都要在海神庙举行仪式,地方官员纷纷前来瞻礼。这一习俗一直保持到民国以后。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海神庙观音阁重修,宣宗御赐匾额:“灵昭折木”。仁宗(嘉庆)、穆宗(同治)也曾为海神庙题赐匾额与楹联。皇家的眷顾更为庄重威严的庙宇增添了一道神秘而神圣的光环。




海神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祭祀海神的功能,成为大沽乃至天津地区重要的庙宇,更成为大沽地区地标性建筑。

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提出要派特使马戛尔尼携贡品来华为乾隆皇帝83岁寿辰祝寿。为迎接来使,乾隆于次年5月拨银修缮海神庙,以作马戛尔尼的驿馆。6月,马戛尔尼、斯当东以及随行人员800余人,乘狮子号贡船率船队载礼品600箱驶临大沽口。乾隆皇帝派直隶总督梁肯堂和盐政徵瑞,在海神庙接待英国使团。这是中英最早的外交盛事,海神庙因此载入中国外交史册。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3月22日,嘉庆皇帝巡幸海神庙,赐匾“析木安流”。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6月,道光皇帝特准重修海神庙,颁赐匾额“功昭利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6月15日,新建海神庙,派驻守大沽口炮台的将领罗荣光就近致祭。这一时期,海神庙香火不断,盛极一时。

1858年(清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襄在海神庙设帐督军,在大沽口炮台与英法联军激战。结果因谭廷襄弃阵逃跑,炮台遂落敌手,海神庙也遭到损坏。

1859年,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驻守大沽口炮台,迎战英法联军舰队前在海神庙祭拜神灵,鼓舞士气,并率大沽军民痛击侵略者,击沉敌舰4艘,击伤多艘,取得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

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建了北洋水师,并在海神庙周围购地110亩建立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亦称海神庙船坞。这样,海神庙又成为中国北方民族工业的发祥地。

此后,海神庙屡遭劫难,饱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劫掠和军阀武装的践踏。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塘沽,沙俄军队占领大沽船坞,海神庙再遭破坏。

   2007年底,天津市船厂在整理厂区环境时发现了海神庙的部分遗址,此时恰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发掘面积近一千平方米,获得初步成果:


【大沽海神庙勘探现场】



一是,发现清代海神庙甬道、山门、西配殿、御制碑亭及围墙建筑基址等遗存。通过考古发掘认定,清代海神庙坐南朝北,面向海河,方向约北偏东45°。甬道由青砖铺砌,由主路与辅路组成,宽3.8米,清理长度15米;甬路向南发现山门建筑基础,进深一间,面阔三间;在山门西侧发现西配殿基础一间;在山门南侧发现八角形碑亭基址一处,最大宽度约5米,碑亭内发现长方形汉白玉碑座;围墙建筑基址共发现两道,由条石砌就,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宽度约为25米,清理长度40米。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海神庙建筑遗存,使文献中记载的大沽海神庙得到了确认,大沽海神庙遗址的建筑格局也通过此次考古发掘有了初步了解。

1920年,大沽造船所所长吴毓麟利用海神庙开办了大沽海军管轮学校,后又改为艺术学校。

1922年正月的一场大火,观音阁遭劫焚毁,大庙化为灰烬。至今只留下一片原建筑的基址。


【出土的清代御制汉白玉石碑】

二是,出土文物包括清代御制海神庙汉白玉石碑1通、柱顶石5个,其它重要石质建筑构件若干;出土了大量清代黄琉璃、绿琉璃筒瓦、板瓦与瓦当;出土了带有“永通窑造”戳记的铭文砖及少量清代青花瓷片。御制碑与黄琉璃建筑构件等文物的发现,证实了大沽海神庙较高的建筑规制,体现出浓重的皇家建筑色彩。

2013年1月,大沽海神庙遗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沽海神庙遗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出土的石质建筑构建】

【保存现状】

大沽海神庙地上建筑物已全部消失,经过对近千平方米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由青砖铺砌的甬道、山门、西配殿、一处御制碑亭及两道围墙建筑基址等遗存。由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未深入进行,海神庙的建筑格局没有完全显露。









相关搜索